九月的第一件大事股票投资公司,就是神兽回笼了。
开学前一天,班主任就在群里无奈地说,有一位女同学六年级要转学了。
那个同学是我们家邻居,因为她有比较严重的鼻炎,隔三差五就请假,每次回来都会落下一大堆功课,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点“厌学”的情绪,经常半夜还躺在床上偷家长的手机玩游戏,就这么恶性循环着。
最后爸妈痛定思痛,决定让她去外地的老家读书,那边的环境相对宽松。
虽然这个女同学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但我想说,摸鱼了一整个暑假,娃的“厌学”情绪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个节骨眼,我想分享一本应景的书,《少年厌学》。
这本书的作者陈瑜长期深耕青少年心理领域,积累了大量真实案例。她将厌学的原因分成了三类,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学校关系。
又从这三种原因中选出了12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采访、分析。
作者还将厌学到复学分成了几个阶段,萌芽期、对抗期、修复期和复学期。
萌芽期的孩子会出现作业拖拉、成绩下滑、早晨不起床、经常请假、沉迷电子产品等症状。(是不是很熟悉?)严重的孩子还会出现躯体化。
这个阶段既是信号也是转折点,和孩子进行深入对话还是在行动上火上浇油,往往导致不同的发展方向。孩子不会突然厌学,如果已经发展到十分抗拒去学校了,一定是以前埋的雷炸了。
接受采访的学生,有的复学了,有的整个家庭依然在煎熬中。这些不同,和爸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是天生厌学,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各种因素一步步推向了厌学的深渊。
以前我们总觉得厌学只会出在差生身上,但真不是这样的。有的学生排名一向靠前,可一旦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意义,会更激烈的讨厌起学习这件事。
《少年厌学》中就有个叫宇骋的高中生,小学到初中一直保持年级第一,高中还考进了上海“四校”中的一所。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又在非常好的学习环境里学习,宇骋提前锁定半张名校入场劵。
可是,他的学业并没有一帆风顺走下去。新的高中,高手如云,宇骋感受到了切实的压力。
第一个学期结束,宇骋感觉到自己不对劲了,他必须要不停的刷手机才能缓解内心的焦虑。
刷完手机又自责浪费了太多时间,然后又需要看手机来抹平这份焦虑,宇骋陷入到了恶性循环。
第二个学期开始,他考过班级第一,但这也不能让他满意,“班级第一有什么用,年级排名还掉了五六名”。
为了不去想这件事,他还得玩手机。有时玩到三点,第二天六点半还要起床。没过多久,宇骋就彻底崩掉,休学在家了。
他报了绘画课、篮球课,要么去兴趣班,要么玩手机。只有把自己填满,他自责的声音才能消停消停,“像是住在泡泡里。”
宇骋是个相当聪明的孩子,他分析自己的状态分析得很透彻:
我因为“鸡娃”教育产生的思维方式,它本质上是错的,一是闲不下来,一有空闲就开始苛责自己浪费时间;二是盲目攀比。
宇骋说,这是因为“把爸妈的声音内化了。”
爸妈对他的期待一向很高,有次考了年级第二,妈妈就不太高兴了,“这个初中是什么学校?你在这儿不应该拿第一吗?”类似的声音伴随着宇骋成长,这就导致他不停的跟人比较。
幸好,宇骋的爸妈没有一再试图把儿子推回正轨。在经过一番心里挣扎后,他们接受了现状,送宇骋去了一所更适合他的学校。
新学校节奏更慢一些,宇骋有了更多可安排的时间。他还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认同了就算自己不喜欢遵守上课考试这套规则,也要通过这套规则才能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有了学习的理由,爬升的速度是很快的,宇骋很快就成了这所学校的尖子生。
厌学一定会万劫不复吗?显然也不是,他在采访中说自己的这段经历:
“我是一个已经比很多人更厉害的人......我觉得刚才说的不太好,让我想一下......我是一个已经比其他人得到了更多成长经历的人,我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有这一个有趣的灵魂。”
能想通自己的价值并不是跟别人比谁更厉害,而是自我本身,这对一个高中生来讲实在难能可贵。
宇骋重返校园,是个很好的结果。但有的孩子却休学了很长时间也无法重回学校。
五年级的星河算是被采访者年龄较小的,她的烦恼其实很普遍,就是爸妈给她安排了大量的课外班。
暑假里,她需要早上七点半起床,学钢琴、学初中的数学、英语、学奥数、练字。回家还要接着练习,洗漱完经常就十一二点了。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让星河更加痛苦的是,所有的事情必须按照老妈的想法完成。
她想看着琴谱弹琴,妈妈让她背谱,她把琴谱合上,妈妈让她打开,“不要整首整首的背。”
有次妈妈让她晾衣服,她回了句,“妈妈,我能不帮你吗?”
因为这个“帮”字,妈妈发了一天的火,“你是在帮我吗?你做家务是帮我吗?”
有时不太饿,或者不想吃饭,妈妈也会逼着她把那碗饭吃完。
尽管从星河妈妈的角度来讲,真的快要把自己燃尽了。同学聚会叫她,她想去但有一堆事,只能无奈回复“在家带娃不能去。”
但星河却觉得已经快要无法忍受妈妈的控制了,她也希望妈妈有自己的生活:
“我的人生不是受自己主宰的。(长大了)我不想像我老妈这样被老公、孩子缠着,我想跟未来的男朋友主打一个不婚不育,每天过着自己快乐的生活,自己的钱自己花。”
五年级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真挺人吃惊的,看来她内心一定累积了太多的情绪和压力。
不得不说,现在的娃比我们这代人更早的学会了思辨:明明说学习是为了我自己学,但为什么每次都是爸妈逼着我学?
学习这件事就变成了自我意识跟爸妈意志之间的战场。而在爸妈眼里,孩子的举动都是和父母对着干。
我非常认同作者陈瑜提出的观点,她说,这是一场“夺权”的战争,但是一定要让孩子赢。因为“他们争取的是今天对学业的主导权,更是未来对人生的主导权。”
指望孩子有内驱力,就请从主驾位置撤下来,先坐到副驾上,还孩子看看路况,再换到后排,偶尔提醒,待到他们成年,得体地下车。
还有一种孩子,天生更容易被负面情绪困扰。
初一的小卓不能去上学的原因,可能在一些人眼中不能成立,但对于比较敏感胆小的孩子来说,是存在的。
她害怕英语老师和班主任。害怕的原因倒不是她犯了什么错,而是老师的举动会让她觉得很恐惧。
英语老师会在课堂上扔粉笔头,有次她坐的好端端的,却被粉笔头砸了,一看才知是老师扔歪了,想砸的是另一个同学。
还有次英语老师看到有个学生喝水,一把抢过水杯,扔到了走廊上。小卓记得很清楚,杯盖都是开着的。
老师的举动让小卓想起一个恐怖游戏,只要答错十道题,就会出现恐怖画面。
而班主任为了让她所在的班级成绩提高,往往会刻意制造紧张感。
小卓班里有两个因为抑郁症休学的同学,班主任会趁那两位同学不在时对着全班讲,“你们不要跟他交朋友。”
有个学生英语成绩差,班主任挡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你肯定不上了高中。”
所以每当小卓走进校园,就有一种噩梦要开始的感觉。
带着这么大的心理负担当然也学不好,后来在动了一场小手术后,小卓也彻底不想去学校了。
作者在书中说到,“胆战心惊的不止是被老师训斥的同学,还有身处这个压抑氛围里的其他每一个学生。”
敏感的孩子被这种气氛压倒后,真不是靠三言两语就能解决掉心中阴影的。
看完这本书后我非常想说,出问题的孩子所在的家庭往往有一个通病,责任划分出了问题。
有的爸妈希望事无巨细的管控孩子的生活,过分承担了他们成长的责任;
有的则是希望孩子小小年纪就承担成年人的责任,比如为家庭经济分忧,甚至要孩子帮自己面对小三的挑衅。
这样的错位越深,这家人就看起来越“病态”。
书中还有这么一个案例,孩子不想上学,妈妈就把孩子送进了特殊学校,指望通过强硬手段,强迫孩子遵守纪律。但她却忽略了自己焦虑的砍手腕的行为和已经确诊精神病的丈夫给孩子带来了困扰。
把自己的课题通过钱外包给机构,除了逃避内心的拷问,其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让本就脆弱的关系更加摇摇欲坠。
让孩子不再那么讨厌学习、学校,解决的关键是要升级认知。
相信孩子也在寻求解决之道,然后自我成长。
凯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